《“十三五”生物产业发展规划》出炉,基因检测能力覆盖50%以上出生人口

发布时间:2020/09/03
浏览:298
分享:
1月12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《“十三五”生物产业发展规划》的通知指出,为贯彻落实《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》和《“十三五”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》,进一步夯实生物产业创新基础,促进现代生物技术更多惠及民生,着力打造生物经济新动能,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有关单位组织编制了《“十三五”生物产业发展规划》(以下简称“规划”)。

一、2015年,生物产业规模超过 3.5 万亿元

《规划》指出,“十二五”以来,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快速发展,以及生物技术与 信息、材料、能源等技术加速融合,高通量测序、基因组编辑和生 物信息分析等现代生物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快速演进,生物经济正加速成为继信息经济后新的经济形态,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。

靶向药物、细胞干预、基因检测、智能型医疗器械、可穿戴即时监测设备、远程医疗、健康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普及应用,智慧医疗、准确医疗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疾病预防、检测、干预模式,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质量提供了新的手段。

“十二五”以来,我国生物产业复合增长率达到 15%以上,2015年产业规模超过3.5万亿元,在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,甚至具备一定优势。我国基因检测服务能力在全球已处于地位,出口药品已从原料药向技术含量更高的制剂拓展,从中药中研制的青蒿素获得我国头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,医疗器械技术的突破大幅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。

二、发展目标:基因检测能力覆盖 50%以上出生人口

《规划》明确了4个方向的发展目标:

—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,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。研发投入占销 售收入的比重显著提升,重点企业达到 10%以上,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、年销售额超过 100 亿元的生物技术产品,一批优势生物技术和产品成功进入国际主流市场,国际产能合作步伐进一步加快。

——产业结构持续升级,产业迈向中发展。生物技术药占比大幅提升,化学品生物制造的渗透率显著提高,新注册创新型生物技术企业数量大幅提升,形成 2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 100 亿 元的大型生物技术企业,在全国形成若干生物经济强省、一批生物产业双创高地和特色医药产品出口示范区。

——应用空间不断拓展,社会效益加快显现。通过生物产业的发展,基因检测能力(含孕前、产前、新生儿)覆盖出生人口 50% 以上,社会化检测服务受众大幅增加;粮食和重要大宗农产品生产供给有保障,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升,农民收入持续增长,提高中医药种植对准确扶贫的贡献;提高生物基产品经济性 10%以 上,利用生物工艺降低化工、纺织等行业排放30%以上;生物能源 在发电供气供热燃油规模化替代,降低二氧化碳年排放量 1 亿吨。

——产业规模保持中高速增长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加大。到2020年,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-10万亿元,生物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超过 4%,成为国民经济的产业,生物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大幅增加。

三、测序、基因编辑、免疫疗法均被多次“点名”

《规划》提出,要加速新药创制和产业化。以临床用药需求为导向,依托高通量测序、基因组编辑、微流控芯片等先进技术,促进转化医学发展,在肿瘤、重大传染性疾病、神经精神疾病、慢性病及罕见病等领域实现药物原始创新。加快创制新型抗体、蛋白及多肽等生物药。发展干预性疫苗,核糖核酸 (RNA)干扰药物,适配子药物,以及干细胞、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免疫疗法(CAR-T)等生物干预产品。

同时,《规划》还提出,要打造标准化基因检测、基因数据解读、液体活检、中药检测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机构,推动检测和诊断新兴技术在生物产业各领域的应用转化。培育符合国际规范的基因干预、细胞干预、免疫干预等专业化服务平台,加速新型干预技术的应用转化。支持的基因合成、基因编辑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,推动新型共性技术 的专业化服务。

四、加快发展准确医学新模式

《规划》强调,要加快发展准确医学新模式。以临床价值为中心,在干预适应症与新靶点验证、临床前与临床试验、产品设计优化与产业化等全程进行准确管理,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,实现药物准确研发。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,结合蛋白组、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,整合不同数据层面的生物学信息库,利用基因测序、影像、大数据分析等手段,在产前胎儿罕见病筛查、肿瘤、遗传性疾病等方面实现准确的预防、诊断和干预。对特定患者量身设计的诊疗方案,在正确的时间、给予正确 的药物、使用正确的剂量和给药途径,达到个体化干预的目的。
热门推荐
Copyright © 上海吉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19017213号-1 技术支持:上海网站建设